标准解读|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供需安全管理指南
近些年来,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重大软件供应链攻击事件频发。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,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第三方以及开源技术来提升开发效率,第三方技术的使用降低了开发成本,也让软件合规性、安全性变得难以保障。金融机构亟需制定安全策略,保障组织内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,减少软件供应链攻击所带来的损失。

-
制定安全管理框架:建立涵盖机构管理、供应商管理、技术工具管理等环节的安全管理框架。 -
明确安全目标与活动:明确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的安全保护目标,明确供方、需方在各个环节的安全活动,确保各方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。 -
建设标准体系:构建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标准体系,识别供应链各环节的安全风险,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,以期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,提升安全水平。
-
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保护目标 -
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 -
安全视角下的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管理实践框架 -
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考虑建议
2. 内容概要

-
软件漏洞:供应链中引入未修复或未知的软件漏洞,可能被利用进行攻击。 -
软件后门:供应链中的软件可能被植入后门,允许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控制。 -
恶意篡改:软件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可能被恶意修改,导致功能异常或安全威胁。 -
恶意劫持:供应链中的软件传输过程中可能被劫持,导致数据被窃取或篡改。 -
信息泄露:供应链中的信息(包括敏感数据)可能被非法访问或泄露。 -
供应中断:软件或服务供应链中断,可能影响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 -
知识产权非法使用:软件知识产权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或传播。 -
开源许可违规使用:使用开源软件时未遵守相应的许可证要求,导致法律和合规风险。 -
假冒伪劣:供应链中可能存在假冒或劣质的软件产品,影响系统安全和稳定性。 -
其他风险:包括供应链全球化和复杂性带来的风险等。

-
机构管理:确立明确的安全管理机构,明确职责和权限。设立专职的安全团队,负责安全策略制定、实施和监督。 -
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综合体管理:制定并实施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安全规章制度。采用国家、行业、团体标准作为参考,制定企业内部的安全标准和规范。 -
人员管理:实施严格的人员背景审查和定期安全培训。明确岗位职责,确保人员了解并遵守相关的安全政策和操作规范。 -
供应商管理:进行严格的供应商筛选和评估,确保供应商具备必要的安全资质和能力。建立供应商安全绩效评估机制,定期审查和评估供应商的安全表现。 -
知识产权管理: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,明确知识产权的管理流程和责任。定期审核和更新知识产权使用和保护政策,防止非法使用和泄露。 -
技术工具管理: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工具,进行漏洞扫描、代码审计和安全监控。确保技术工具的及时更新和有效运行,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。
-
软件采购:在采购阶段进行安全评估,确保供应商提供的软件符合安全标准和要求。签订明确的安全协议,规定供应商的安全责任和义务。 -
外部组件使用:对外部组件进行安全评估和测试,确保其无安全漏洞或恶意代码。确保外部组件的合法性和合规性,遵守相关的许可证要求。 -
软件交付:实施严格的交付验收流程,确保交付的软件安全性和完整性。使用安全的交付渠道,防止软件在交付过程中被篡改或劫持。 -
软件运维:建立完善的运维安全管理体系,确保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。实施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,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。 -
软件替换或废止:制定软件替换或废止的安全流程,确保替换或废止过程中的数据安全。在软件废止前,进行彻底的数据清理和销毁,防止数据泄露。
综合建议
-
全面安全意识培训:对全体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,提升整体安全意识和技能。 -
持续监测与改进: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评估,发现和改进安全管理中的不足,保持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前瞻性。
-
制定安全管理框架:建立涵盖机构管理、供应商管理、技术工具管理等环节的安全管理框架。 -
明确安全目标与活动:明确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的安全保护目标,明确供方、需方在各个环节的安全活动,确保各方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。 -
建设标准体系:构建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标准体系,识别供应链各环节的安全风险,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,以期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,提升安全水平。
-
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保护目标 -
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 -
安全视角下的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管理实践框架 -
金融科技软件供应链安全考虑建议
-
软件漏洞:供应链中引入未修复或未知的软件漏洞,可能被利用进行攻击。 -
软件后门:供应链中的软件可能被植入后门,允许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控制。 -
恶意篡改:软件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可能被恶意修改,导致功能异常或安全威胁。 -
恶意劫持:供应链中的软件传输过程中可能被劫持,导致数据被窃取或篡改。 -
信息泄露:供应链中的信息(包括敏感数据)可能被非法访问或泄露。 -
供应中断:软件或服务供应链中断,可能影响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 -
知识产权非法使用:软件知识产权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或传播。 -
开源许可违规使用:使用开源软件时未遵守相应的许可证要求,导致法律和合规风险。 -
假冒伪劣:供应链中可能存在假冒或劣质的软件产品,影响系统安全和稳定性。 -
其他风险:包括供应链全球化和复杂性带来的风险等。
通过识别和管理这些风险,可以更好地保护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,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合规性。
-
机构管理:确立明确的安全管理机构,明确职责和权限。设立专职的安全团队,负责安全策略制定、实施和监督。 -
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综合体管理:制定并实施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安全规章制度。采用国家、行业、团体标准作为参考,制定企业内部的安全标准和规范。 -
人员管理:实施严格的人员背景审查和定期安全培训。明确岗位职责,确保人员了解并遵守相关的安全政策和操作规范。 -
供应商管理:进行严格的供应商筛选和评估,确保供应商具备必要的安全资质和能力。建立供应商安全绩效评估机制,定期审查和评估供应商的安全表现。 -
知识产权管理: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,明确知识产权的管理流程和责任。定期审核和更新知识产权使用和保护政策,防止非法使用和泄露。 -
技术工具管理: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工具,进行漏洞扫描、代码审计和安全监控。确保技术工具的及时更新和有效运行,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。
供应活动管理要求
-
软件采购:在采购阶段进行安全评估,确保供应商提供的软件符合安全标准和要求。签订明确的安全协议,规定供应商的安全责任和义务。 -
外部组件使用:对外部组件进行安全评估和测试,确保其无安全漏洞或恶意代码。确保外部组件的合法性和合规性,遵守相关的许可证要求。 -
软件交付:实施严格的交付验收流程,确保交付的软件安全性和完整性。使用安全的交付渠道,防止软件在交付过程中被篡改或劫持。 -
软件运维:建立完善的运维安全管理体系,确保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。实施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,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。 -
软件替换或废止:制定软件替换或废止的安全流程,确保替换或废止过程中的数据安全。在软件废止前,进行彻底的数据清理和销毁,防止数据泄露。
综合建议
-
全面安全意识培训:对全体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,提升整体安全意识和技能。 -
持续监测与改进: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评估,发现和改进安全管理中的不足,保持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前瞻性。




넶浏览量:0